1984:國家的選擇
封面報道文章
  本刊記者/黃衛 周政華 韓永 陳曉萍 楊敏
  為什麼是1984?
  也許鄧小平的一段話能夠回答這個問題。1984年10月11日,他在會見外賓時說:“既然中國要發展,就不能閉關自守。所以,對外開放政策不但本世紀不變,下個世紀的頭50年也不會變。那下一個世紀的後50年會不會變?我看更不會變,更不容易變了。因為這70年我們同國際經濟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這能變嗎?這不能變。”
  他是在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的前夕說這番話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做出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國經濟開始向市場化轉軌。
  與此同時,這個國家的民眾也積極呼應,用腳投票,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一群年輕的經濟學家在莫乾山上縱論國策,觸發了價格雙軌制改革。柳傳志等科研人員放棄鐵飯碗,下海“奔日子”。作家們自己“海選”作協主席。“文化熱”興起,每個人都在為這個國家和民族思考出路。
  30年後的今天,中國日益尊重個人權利,全面融入了國際社會,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從莫乾山上走下來的中青年經濟學家群體,有的已經成為國家的決策者;一代生於1984的中國企業家,如今在國際經濟舞臺上呼風喚雨;文學更加接近“人學”的本質,關註個體和人性正如鄧小平所預見的,與世界文明接軌的道路是不可逆的,無路可退,只能前行。
  今天,這個國家再次選擇了改革。如果說1984年,是從農村改革到城市改革,2014年,則是從經濟改革到全面改革,其廣度、深度和難度,或許都是前所未有的。
  有句話說:“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麼出發。”所以,讓我們回到1984,汲取智慧,汲取力量和勇氣。
(編輯:SN12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rxketiiy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