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肇慶人黎鏗手裡,硯石上的一把把刻刀隨意翻轉,絲毫沒有半點生疏。對他來說,刻刀就如他的人生伴侶。50年的風雲變幻,雖然時新的工藝不斷涌現,但他卻依然執著於對古老硯藝的堅守。
  初見黎鏗大師的每一名擁躉,都忍不住發出驚嘆:這位作品已被故宮博物館、人民大會堂收藏的大師竟如此“年輕”。年近七十古稀之年卻精神飽滿,笑容和藹,眼睛爍然,頭上不見一絲白髮。
  50年前,當黎鏗還是一名孩童時,由於家遭不測,他被迫挑起了全家生活的擔子,拿起刻刀。50年如一日的刻苦磨練,如今,已是功成名就的黎鏗獲得了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等榮譽稱號。對於這些,黎鏗表現得很淡然,“我只管雕出好硯”。
  “製作端硯,材料選擇、設計構思、刀工表現、文化創意等幾方面缺一點都不行,這是綜合素質的體現。”雖然現代科技日新月異,但黎鏗50年來卻堅持手工製作。在他看來,電腦只能解決其中某些步驟,制硯最重要的是因材施意的深度和廣義,而這並非電腦所能把握。
  手工藝行業,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後繼無人。黎鏗曾經十分憂慮這個問題,“10年前,業內有專業稱號的只有20多人。”但在黎鏗等老藝人的堅持之下,端硯從業人員的規模不斷擴大,越來越多高素質的新藝人不斷涌現,到如今擁有專業稱號的已有400多人,從業人員超過了萬人。
  如今,為了傳承端硯藝術,肇慶在中小學內開展端硯文化教育,甚至在中專、大專都有制硯學歷班,“硯藝是一種文化,文化必須有底蘊才有深度與價值。因此,刻硯不是只會雕刻就行,還要有深厚的藝術修養。”黎鏗深有感觸地說,以前端硯製作都是家族式培養,或者是師傅帶徒弟,如今也要與時俱進,在學校教育中融入端硯文化,甚至要進階為制硯本科學歷教育。
  為了培養後人,弘揚端硯事業,黎鏗堅持打破門戶之見,先後招收了52名來自國內四大硯區的徒弟,在端硯界的四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黎門就占了三傑。從藝近50年,經歷了幾番風雨,對黎鏗而言,雕刻端硯也是在雕刻自己的人生。
  南方日報記者 駱驍驊實習生 唐易婷 通訊員 施志全
  對話
  建議將端硯製作作為文化產業扶持
  南方日報:端硯製作目前屬於手工業,有一些從業者認為稅收負擔比較重,您怎麼看其對端硯產業發展的影響?
  黎鏗:端硯這門工藝美術,原來屬於手工業,發展到今天,在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上確實不如文化產業。我建議將端硯製作作為文化產業來扶持發展,這將有利於端硯產業的發展。經過不斷的努力,目前有一項新的政策今年已經落地,就是把端硯產業納入文化創意產業,營業額超過500萬元才按照增值稅來繳納。
  南方日報:您投身端硯行業一路走來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黎鏗:端硯行業現在走了一條比較好的路子,國家給了很多優惠政策扶持,市場形勢大好也給了我們很大的空間。新一代的端硯藝人在繼承傳統、不斷創新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從過去實用型的文化產品發展到今天實用與欣賞價值皆有的工藝品,歷代藝人功不可沒。改革開放後,端硯帶有很大的時代氣息,這是其他硯種不能比擬的,特別是如今端硯行業這麼大的規模和資源,這些是以前不敢想象的,這是我最大的感受。  (原標題:半世紀堅守古老硯藝 打破門戶廣收天下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rxketiiy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