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1月19日報道 俄羅斯《晨報》11月17日發表題為《俄羅斯檢驗“宇宙之窗”》的報道稱,在塔吉克斯坦為俄羅斯空天防禦兵建造的“窗口”太空目標識別系統已經完成國家測試。
  此外,4座太空目標探測和信息收集站投入使用。在國產元器件基礎上研製的現代化電視探測器和新一代計算機也安裝完畢。
  空天防禦兵發言人阿列克謝·佐洛圖欣表示,這一切將有助於監控各軌道高度的太空目標,“窗口”系統的探測、通信和數據處理能力提高了幾倍。
  目前,“窗口”系統正在為列裝和參加戰鬥值班作准備。該系統不僅可以用於軍事目的,還能在國際太空垃圾監視項目的框架內進行太空生態監控。
  “窗口”系統位於海拔2200米的塔吉克斯坦桑格洛克山上。它主要用於迅速獲取有關太空狀況的信息,編製人造太空目標的目錄,確定它們的等級、用途和狀態。
  該系統可以發現高度在2千米到4萬千米之間(直到地球同步軌道)的任何太空目標。在晚上,“窗口”通過太空目標反射的太陽光來找到它們。有9000個已知太空目標被該系統登記在冊。
  宇宙空間監控系統的任務是觀察地球衛星和其他太空目標,編製主要太空目標的目錄。它是俄羅斯全球宇宙空間監視信息系統的重要元素,其他元素包括導彈攻擊預警系統、反導系統和防空系統。
  俄羅斯之聲電臺網站11月17日報道稱,俄羅斯空天防禦部隊完成“窗口”太空監測光電子系統試驗。
  太空監測光電子系統被稱作“窗口”,可用來在觀測威脅載人飛行的太空垃圾國際監督計劃框架下,對外太空環境進行監測。“窗口”系統完全自動化運行。
  未來四年,俄羅斯將部署新的激光光學和無線電空間目標識別系統。
  新一代空間目標識別系統將部署在阿爾泰地區和濱海邊疆區。2018年前,計劃在俄羅斯各地部署10套以上這種系統。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片:宇航員的太空自拍照。(圖片源於網絡)
  
  【延伸閱讀】中國“太空巴士”將亮相 可一次性發射10顆衛星
  最多可一次性實現大於10顆衛星的發射 提高現役火箭發射能力
  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抓總設計的多星發射上面級,將在珠海舉行的第十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上首次亮相。
  上面級是一種介於有效載荷與基礎級運載火箭之間的具有自主軌道機動能力的新型運輸工具。由於可以自主地將不同載荷運送到不同軌道,因此被形象地稱為“太空巴士”。
  早在上世紀50年代,以美國和蘇聯為代表的世界航天強國就開始了上面級的研究和發展,到目前為止,針對不同的基礎級火箭先後研製出了數十種類型各異、功能多樣的系列化上面級,滿足了多種航天任務的需求。
  記者從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獲悉,我國多星發射上面級的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經過幾年的奮起直追,目前研製的上面級全自主軌道控制、多星部署、主發動機20次以上啟動能力、同等規模達75%以上的結構效率等指標,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此次赴珠海參展的多星發射上面級,可以執行中低軌道的多星異軌部署及星座組網補網部署任務,在軌飛行48小時,主發動機具有20次以上的重覆啟動能力,最多可一次性實現大於10顆衛星的發射,大大提高了現役火箭的發射能力。
  同時,由於我國研製的上面級是按照模塊化、標準化設計的通用運載平臺,可適應與長二丁、長二丙、長四乙、長四丙等現役運載火箭的配套使用,其研製成功將填補我國不同軌道多星發射和星座快速組網部署能力的空白。
  據悉,未來我國還將進一步研究利用上面級清理空間廢舊衛星的作用,使“太空巴士”能載著廢棄衛星一起飛向“墳墓”軌道,騰出有價值的軌道空間,減少對其他航天器的影響和威脅。
  (2014-11-09 08:53:00)
  
  【延伸閱讀】美軍X-37B太空飛機可配導彈攻擊中國兩殺手鐧武器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X-37B在太空繞地飛行電腦想象圖(英國《衛報》網站)
  美國軍方10月17日宣佈,2012年12月從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升空的X-37B於當地時間當天上午9時24分(北京時間18日0時24分)在加利福尼亞州範登堡空軍基地著陸。這是該飛行器執行的第三次試飛測試任務,也是迄今耗時最長的一次“秘密任務”。
  與以往美國慣於高調公佈類似的試驗不同,這次美國軍方對X-37B返回地面反映比較低調,只報道了返回消息,沒有對該項試驗任務進行具體報道。因而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關註和多種猜測。帶著諸多疑問本報專訪了空軍試飛專家畢紅軍,他從專家的視角對此給予深層解讀。
  《全球防務》:這次美國X-37B返回地球和兩年前的發射一樣,都比較低調,尤其是它在太空飛行近兩年的時間,人們對它更加好奇並有很多猜測,您是這方面的專家,能否就此給廣大讀者加以解讀?
  畢紅軍:從戰略層面上來看,構建天基平臺是美國實現太空戰略的重要步驟,X-37系統作為天基平臺中重要項目,是美國龐大太空戰略的重要支撐和組成部分。早在2011年2月4日,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和美國國家情報主任詹姆斯·克拉伯聯合簽署了《國家安全太空戰略》,主要包括戰略的環境、目標、方針、應對挑戰和後續步驟5個部分。其核心是“保持並增強由太空給美國帶來的戰略性國家安全優勢”。
  依據這一戰略,美國憑藉技術優勢不斷加快天基武器平臺建設,其發展重點:一是研製“高超聲速巡航飛行器”,其代表是“獵鷹”計劃,美國曾分別於 2011年4月和8月先後試飛HTV-2“獵鷹”,但兩次試驗均告失敗,但這並未影響其他研發項目的試驗,如新近媒體披露的“黑鳥之子”SR-72新一代無人機,表明美國高超聲速飛行器正加速嚮應用方面邁進。二是研製高超聲速巡航導彈,其代表是X-51A“乘波者”,它是一種以超燃衝壓發動機為動力、飛行速度超過5馬赫、可在大氣層內實現高超聲速飛行的巡航導彈,通過前沿部署執行全球快速打擊任務。三是加緊研製X-37B軌道試驗飛行器,這是美國構建天基平臺是美國實現太空戰略的重要步驟。
  從美國重點研製“高超聲速巡航飛行器”、“高超聲速巡航導彈”、以及“X-37B軌道試驗飛行器”等多項空天武器系統來看,美國正在加速構建天基平臺,以保持美國太空戰略的絕對優勢。
  《全球防務》:儘管美國對X-37B的宣傳比較低調,但世界各國卻比較關註,這也是廣大讀者比較關心的一個問題,請您對美國X-37B項目作簡要介紹。
  畢紅軍:X-37B飛行器由波音公司製造,外形與航天飛機類似,但體積只有航天飛機的四分之一左右,機體長8.8米,翼展4.5米,重5噸,往返於太空和地面之間,無人駕駛,可自行返航,可重覆使用。這種飛行器只攜帶航天發動機,發射方式與普通航天飛機無異,但美國希望它所測試的技術有助於研發同時載有航天及航空發動機、能水平起降的全新飛行器。
  該項目的研究工作本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主持,其最初設計目的只是充當航天飛機的換代候選產品。2004年後,五角大樓高級計劃研究局突然從NASA手中接管了X-37的全部研製工作,此後X-37一直處於絕密狀態。現在這一項目由美國空軍快速反應能力辦公室負責,整個項目只有兩艘 X-37B飛行器。
  美國用十多年時間進行研製,卻在兩年多地時間里先後進行了三次發射試驗,其發射頻率間隔這麼短是航天項目不多見的,而且試驗內容一直處於嚴格的保密狀態。這次X-37B低調返回說明該項目仍在按計划進行。
  從美國加速X-37B的試驗不難看出,美軍借助天基平臺建立可用於實戰的常規打擊能力的進程正在加快,如果X-37B試驗成功,則可減少對核威懾的依賴,這樣美國的天基武器系統就會完成從支援角色向主戰力量的過渡。一旦X-37B空天飛機真正進入實戰應用,必將進一步拉大美國與世界其他國家航天力量的差距,從而打破此前業已形成的太空戰略平衡。
  《全球防務》:美國為什麼不像以往發射航天飛機那樣每次升空都大致公開其執行的飛行試驗任務?背後是否另有隱情?
  畢紅軍:可以說X-37系統所承擔的試驗任務主要還是軍事用途。因此,對這種未來全新的太空作戰平臺採取保密措施也是必然的。雖然X-37B僅是一種小型航天飛行器,但卻是美軍最高等級軍事機密之一。不過通過美國接連三次發射試驗、媒體披露、以及有關專家分析,對X-37B還是可以窺見一斑的。其特點:一是體積小。X-37B外形基本上是航天飛機的縮小版,由於不需要龐大的生命保障系統,體積僅有航天飛機的四分之一左右。二是功用多。與以往的航天器不同的是,X-37B項目不是先考慮科學實驗及民用,而直接凸顯它在軍事上的多方面應用;造價低,與載人航天飛機相比X-37B研製費用相對較低,而且可以有效避免載人的昂貴成本和風險。三是反應快。X-37B作為一種以軍事目的為主的空天飛機,既可以隨時發射,又可以在軌道運行中隨行調度,對世界任何地點發生的突發事件作出快速反應。四是軌道運行時間長。由於航天飛機採用的是燃料電池,一般在太空運行時間為20多天,而X-37B所採用的是太陽能電池,因此在軌道上的運行時間可以大大延長,第三次發射的X-37B已持續在太空持續了22個月,實現了超長運行。五是自動化程度高。現在試驗的X-37B 空天飛機具有很明顯的特點,即它的自主能力非常強,而且可以重覆使用。
  當然,除了軍事機密以外,也不排除諸如技術不成熟、測試未能達到預期目的等因素不便於公開,便借助保密來繼續保持它的神秘性。
  但有關專家認為,美國之所以對X-37B項目進行秘密試驗,除了軍事用途外還隱藏著多重目的。儘管美國空軍方面說,這一發射是為空軍測試“穩定、可重覆使用的無人駕駛空天測試平臺”而進行的,但這難以掩飾其真實意圖。從美國軍方及媒體披露的信息來分析,就不難看出美國加速X-37B實驗的多重目的。
  從戰略上看,美國加速實施X-37B項目是其占領太空優勢的重要步驟。如果該項試驗成功,就意味著新的天基作戰平臺建立,美國便可以打破現有的太空戰略平衡,構建新的太空戰略優勢。從技術層面看,美國希望X-37B試驗所測試的技術有助於研發同時載有航天及航空發動機、水平起降的全新飛行器。從戰術層面看,X-37B可以根據需要執行多種戰術任務,如對敵國進行全方位軍事偵察;對敵國衛星和其他航天器進行控制、捕獲和摧毀等“軍事行動”;當本國的衛星和航天器受到“攻擊”和損壞時,可以實施其“快速響應空間”計劃,能在幾天甚至幾小時內通過空天飛機把衛星發射入軌,以修複和維持空間系統的正常運行。除此之外,空天飛機還可以擔負太空戰略轟炸、太空運輸等任務。
  《全球防務》:在您看來X-37B項目將會帶來哪些影響?
  畢紅軍:任何一項新技術都會對未來世界產生重大或深遠影響。值得註意的是,美國X-37B項目的軍事化傾向再度打破了太空的已有的平靜,也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關註,併在太空安全危機咄咄逼人的壓力下,也競相加強本國太空力量的建設。
  有關專家認為,以X-37B為代表的太空飛行器的出現,將空天連接得更加緊密,並且彌補了傳統衛星和飛機的先天不足,其獨特技術優勢與潛在軍事需求相吻合,不僅引發其他國家加強本國航天力量的建設,同時也引起了新一輪太空軍事化競爭。
  據美國《華盛頓時報》網站報道,五角大樓認為,這種可以重覆使用的軌道無人機是美軍最先進的未來武器平臺。美國防務官員稱,X-37B是美軍“空海戰”新思想的一個核心未來武器系統,這套思想要求美軍有武器和能力在衝突中迅速打敗中國軍隊。報道稱,X-37B可以配備太空對地導彈,能迅速攻擊中國正在研發的高技術武器和能力,包括網絡戰能力、新型“航母殺手”反艦彈道導彈和直升式反衛星導彈。反衛星導彈最令人不安,它有可能摧毀美軍的全球通信與定位能力。配備導彈的X-37B有望對這些武器——五角大樓稱之為反介入和區域拒止武器——形成強大威懾。
  很顯然美國的X-37B不僅軍事化意圖明顯,而且針對性很強,甚至把矛頭直接指向中國。美國之所以明確劍指中國,主要有兩個目的:其一是美國構建“全球兩小時打擊圈”的重要步驟;再一個是像過去實施“星球大戰”計劃對前蘇聯那樣,把中國拖入新一輪太空軍事化競爭,直至把中國像前蘇聯一樣拖垮。
  但中國絕不會像前蘇聯那樣卷入太空軍事化競爭。中國從跨入航天領域那天起就以和平發展為目的,即使發展太空平臺也是為了戰略制衡,因此,中國會一如既往地堅持和平發展目的,按既定目標實施自己的航天計劃。
  儘管美國X-37B劍指中國,但也引起世界各國的不安。俄羅斯媒體對美國頻頻發射“迷你航天飛機”反映強烈並感到擔憂。一些俄羅斯專家將其看成是美國構建太空霸權的標誌。俄羅斯航天部隊司令在接受俄媒體採訪時表示,俄羅斯也在研發類似的技術。俄羅斯認為,X-37B可能會威脅到俄衛星,甚至可能會向太空運送天基反導武器,進而威脅到俄羅斯的國家安全。據悉,俄羅斯已重啟一項冷戰時期的可重覆使用的空天飛機研製項目——多用途空天系統計劃(MAKS),以應對美國發展X-37B空天飛機。
  目前,除美國外,俄羅斯、印度、德國、日本等國都把航天計劃轉向“臨近太空”,並積極投入和加速研製空間作戰飛行器。隨著美軍X-37B驗證機相繼試飛成功,“臨近太空”不僅迎來高超聲速時代,而且也將成為太空軍事化競爭的新戰場。(徐秉君)
  (2014-11-04 13:00:00)
  
  【延伸閱讀】未來戰爭:網絡太空成戰場 無人武器移動設備逞威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自1914年以來,戰爭的形態或許沒有發生很大改變,但隨著20世紀初以來技術正以可能快於以往任何時候的速度發生變革,武器也將變得更先進、更精細。
  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全球規模的工業衝突)開始於100年前,當時,各參戰國不甘落後,紛紛利用飛速發展的科學研製出了毒氣、炮彈、空投炸彈、戰鬥機和坦克等各式新武器。在這些武器的“助紂為虐”下,第一次世界大戰最終奪去了3700萬人的生命。
  自1914年以來,戰爭的形態或許沒有發生很大改變,但隨著20世紀初以來技術正以可能快於以往任何時候的速度發生變革,武器也將變得更先進、更精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數十年,瑞典科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就發明瞭炸葯和雷管並據此成名致富,但後來,這種炸葯在大屠殺中變得很恐怖,所以,他捐贈了部分財富並以其名義創建了諾貝爾和平獎。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周刊網站在近日的報道中指出,現在,讓我們看看未來的戰爭可能會使用的一些手段,並謹記諾貝爾對科學被誤用於毀滅目的的擔憂。
  網絡黑客
  對電腦系統的攻擊將是戰爭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但這一概念—包括“網絡戰”一詞都被炒作過度。美國政治科學家、《網絡安全與網絡戰爭:我們都需要瞭解的事情》等多本著作的作者彼得·華倫-辛格說:“網絡戰這個詞被廣泛誤用於描述一些非戰爭的東西,包括干擾攻擊,像敘利亞電子軍劫持推特賬戶就是一個干擾攻擊的例子。”
  據媒體報道,2013年4月23日,敘利亞電子軍利用美聯社在推特發出消息,稱白宮受到兩起爆炸事件襲擊,奧巴馬總統受傷。虛假消息一度讓美國股市盤中快速跳水,道指2分鐘重挫140餘點,之後快速回升收復失地。美聯社隨後否認了這些消息,稱其推特賬號被盜用。2013年8月27日,敘利亞電子軍攻擊《紐約時報》和推特;2014年1月1日,侵入美國微軟公司旗下網絡通訊軟件Skype的多個社交平臺賬戶,發佈諷刺微軟協助美國政府監視民眾通信隱私的消息。
  上述諸多行為都與戰爭無關。而軍事黑客行為最常被提到的例子,是美國被報道使用震網病毒來破壞可能被用做製造核材料的伊朗設施。據媒體報道,震網病毒又名Stuxnet病毒,是一個席卷全球工業界的病毒,於2010年發現,截至2011年,這種病毒感染了全球超過45000個網絡,伊朗遭到的攻擊最為嚴重,60%的個人電腦感染了這種病毒。2013年3月,媒體報道稱,美國曾利用震網蠕蟲病毒攻擊伊朗的鈾濃縮設備。
  第一次世界大戰首次使用了遠距離轟炸和空中轟炸,這使平民在戰爭期間面臨更大危險。黑客也提出了一種類似的、顛覆性的危險。辛格說,對關鍵基礎設施的攻擊,包括採用黑客技術侵入電網,或許是侵略的前奏;但對天才少年能夠關閉網絡的誇大宣傳純屬虛構和想象,其目的是促進網絡安全服務的銷售。
  最終邊界
  與因特網類似,隨著戰場擴展到新場地,太空將重新定義前方的概念。公海是國際領土,因此,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使用未加限制的潛艇武器(魚雷),導致英國遠洋貨輪“盧西塔尼亞”號沉沒,造成159名美國公民喪生,這是迫使美國1917年參戰的“最後一根稻草”。辛格表示,在未來戰爭期間,所有國家都將面臨同樣的在太空設置戰爭限制的問題。
  辛格也是新美國基金會的戰略專家,他說:“大量軍事和通訊控制經由太空中的衛星網絡,各方要麼同意不去管它;要麼通過阻礙或摧毀通信節點來對付它,而後者的可能性更大。迄今為止,美國一直在不受約束地享用太空,沒有受到真正國家級別對手的干擾,但這種情況不會持續下去。”
  無人駕駛交通工具
  電影《機械戰警》2014年版講述了美國依靠一支機器人軍隊征服伊朗的故事,但國防部前政策分析專家薩姆·布朗說,在可預見的未來,用無人機隨時代替官兵出征“似乎有點牽強”。
  儘管飛機已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使用,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德國的閃電戰中,飛機與士兵和坦克相互配合時,才使其殺傷力變得更大。布朗預測,隨著無人機的研製成本不斷降低,各國或許會設計出無人軍艦、水下艦艇和地面車輛。布朗說:“因為技術上變得越來越容易,在戰爭中,無人機可能會在空中遍地開花。”
  無人機的優勢包括:可在不讓人類飛行員面臨危險的情況下,通過遠程控制實施首輪打擊,如果無人機被擊落,也可以省去搜尋和營救的麻煩。布朗說,這也使得從政治上來說,無人機攻擊沒有人體炸彈那麼複雜,從奧巴馬政府擴大無人攻擊就可以看出這一點。
  辛格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包括英國在內的有些國家的軍事領導人拒絕用新設計的坦克來替代他們的裝甲部隊;美國有些軍事領導人也拒絕擴展無人機武器。但辛格說:“鑒於目前的形勢和技術的發展,我們需要在國防部創辦一個無人系統部門,研究這一技術在戰爭中的用途。”
  藥品
  不錯,未來的官兵可能真要與藥品做鬥爭。一些美國官兵已經這樣做了。很多老兵利用自己的聯邦醫療保健福利購買抗抑鬱藥,以治療創傷後應激障礙,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中也有人數破紀錄的現役官兵服用藥物。戰區的軍醫為厭倦戰爭的官兵開百憂解(Prozac)等抗抑鬱藥、氯硝西泮等抗焦慮藥或安必恩等安眠藥。由於美國軍隊在兩場同時進行十年之久的戰爭中戰線拉得太長,這些官兵中的一些人已經完成了多次輪值,承受了極大的心理壓力。
  咨詢公司法維翰保健研究和政策分析中心主任保羅·凱克利說,在越南戰爭期間,當官兵說自己有緊張問題時,除了止疼藥之外,美國醫生有時也會為官兵開安非他明。在二戰期間,納粹分子為官兵開揮發性更強的興奮劑甲基苯丙胺(也被稱為“冰毒”),以使他們在進攻時更加警覺。
  凱克利說,對部隊而言,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供應藥品比等待供不應求的咨詢師更加方便,將開藥作為默認的解決方案也是日常生活的一個問題。凱克利說:“我們在開藥的時候,在劑量上採用了一刀切的方法,儘管服用少量藥品不會對人造成傷害,但咨詢比藥物更重要。”
  凱克利說,不斷發展壯大的製藥工業可能會士兵設計出更多鎮靜劑、興奮劑和增強表現的藥品,但美國要對此持謹慎態度,為士兵開藥可能導致法律訴訟或者國會的反對。
  凱克利表示:“我們應該踩住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這條紅線,畢竟他們非常謹慎。”凱克利預測,隨著移動技術的爆炸式發展,包括可以閱讀視覺信號的植入設備在內的醫療設備也會變得更先進。《星際迷航》的創造者吉恩·羅登伯里則預言,未來戰爭將由被藥物控制的士兵唱主角。
  移動設備與硅谷
  數字時代的很多便利設備都可以在戰時用來製造成武器。比如,最原始的移動電話最初就是由軍隊使用的。現在硅谷正在研發一系列可穿戴式電子產品,以偵測佩戴者周圍的環境,如果稍加改裝,這類產品將成為士兵的好幫手。
  世界未來學會前發言人帕特裡克·塔克說,與谷歌眼鏡類似的頭盔讓士兵能與無人機上的遙感攝像機相連,但在戰區的挑戰是,擁有足夠多的無線信號來保持這種連接。他說:“如果在(在阿富汗的)前方作戰基地有WiFi信號,容易讓其暴露從而遭受攻擊。”
  塔克說,跟蹤推特上的信息已經成為政府監視烏克蘭等衝突地區的一種大型情報收集手段,因此,監視通信內容也很可能繼續作為一種軍事戰略使用。谷歌公司已經被迫與國家安全局的監視機構展開合作,但一場有損道德的世界戰爭將真正考驗其“不作惡”的座右銘。
  隨著移動設備的飛速發展,硅谷的眾多公司正在投資那些可能成為技術領域的下一個大事件的創意。塔克說,可替代能源技術或許對美軍非常有用,目前,美軍是全球有限的石油資源最大的消費者。另外,包括谷歌和蘋果等在內的多家硅谷公司也在增加對機器人項目的投資。據媒體報道,在今年年初的兩個月里,谷歌這家搜索巨頭買的12家公司里就有8家是造機器人的。
  擁有大量防務合同的硅谷可能會變成一個兵工廠——除非工程師們像德國人愛因斯坦那樣反對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愛因斯坦反對使用根據其物理研究成果製造出的核武器,因為他擔心這些核武器可能在未來的戰爭中造成更大的破壞。愛因斯坦說:“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將使用什麼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戰會使用棍子和石頭。”(劉霞)
  (2014-11-04 09:32:00)
  
  【延伸閱讀】美國亞太空軍司令希望與中國對話 防止擦槍走火
  據外媒報道,美國新任亞太空軍作戰司令羅賓遜周六(11月1日)表示,她希望繼續與中國會談,以避免再次發生雙方軍機在空中近距離接近的事件,這種情形已經引起了區域性緊張。
  羅賓遜將軍在夏威夷接受美聯社採訪時表示,她希望這個月稍晚,在中國最大的航空展中,能有重新對話討論這個問題的機會。
  今年8月,一架中國空軍戰機與美國海軍一架偵察機在南海上空相遇,最近距離只有9米。
  羅賓遜表示,她不排除未來可能再次發生像8月一樣的情況,因此北京與華盛頓應該一起合作,促進相互瞭解,至關重要。
  美國國防部今年7月15日任命羅賓遜為四星上將,執掌亞太空軍,她是美國第一位女性四星作戰司令。在擔任亞太空軍作戰司令之前,羅賓遜任蘭利空軍中央司令部副司令一職。
  (原標題:美國亞太空軍司令希望與中國對話 防止擦槍走火)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五角大樓22日公佈了攔截美軍偵察機的中國戰機照片。
  (2014-11-02 16:41:00)
  
  【延伸閱讀】印度對華掀宇宙探索競賽 而美更擔憂中國太空武器
  參考消息網10月31日報道 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網站10月28日發表題為《北京,我們有個問題——印度正在亞洲的太空競賽中超越中國嗎?》文章稱,這是成熟的標誌,在沒有太多宣傳的情況下,中國於10月24日發射了一艘沒有名字的無人飛船,這可能是在為2017年發射更加精密的探月航天器鋪平道路。然而,在中國越過這一里程碑不到一個月前,印度剛剛慶祝該國火星探測器抵達目的地。至少在公眾眼裡,北京似乎不大可能超過新德里。
  印度借探索火星提升自尊心
  新德里的首個行星探測器“曼加里安”號(印地語的火星飛船)成為世界媒體的寵兒,這是一個經典的勵志故事。印度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並不大:三分之二的火星探測任務都以失敗告終,其中包括中國在2011年11月進行的最近一次的嘗試。雖然印度主要的航天機構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堅稱,這次發射與北京的太空探索無關,但僅僅是成功發射就已經是印度的勝利:對印度投資規模甚小的太空項目而言不過是一小步,但對印度的自尊心而言則是一大飛躍。
  報道稱,“曼加里安”號所執行任務的科研緊迫性值得懷疑:對火星的大氣和錶面僅僅進行六個月的勘測,談不上能夠多大程度上增加人類對外太空的瞭解。印度記者薩門特·蘇布拉馬尼安在美國《紐約客》周刊上撰文說:“這就好比抵達加拉帕戈斯群島的第31名科學家在那裡待上兩天之後,為達爾文的一兩種發現畫了個素描,然後離開。”
  雖然印度的這次突擊行動是補救性的,科學價值不高,但此舉令印度與抵達火星的三大巨頭——美國、歐盟和俄羅斯平起平坐。南亞次大陸的媒體確信,印度前往火星是為了向中國顯示印度仍是一個值得尊重的對手,因此他們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的民族主義情懷。其或許已經在無意間啟動了一場太空競賽。不過就目前而言,這場競賽還是相對友好的。
  報道稱,中國的《環球時報》9月底說,北京並不嫉妒,“就像奧運會中,誰也不能包攬所有冠軍一樣”。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把“曼加里安”號稱為“亞洲的驕傲”,而且不排除兩國在未來進行合作的可能性。中國沒有公開其在航天領域的開支,但很有可能遠遠超過印度的航天開支。
  中印正挑戰美太空主導地位
  當然,太空探索並不是印度和中國產生競爭的唯一地緣戰略領域。兩國對影響力、市場和能源資源的爭奪體現在非洲、拉丁美洲和印度洋,而且自1962年中印戰爭以來,兩國沿著喜馬拉雅山脈的共有邊界一直是反覆發生對峙的地方。如今,中國在大多數領域占據上風:中國比印度經濟規模更大、經濟增速更快、貧困水平更低、識字率更高、軍隊更強大。
  報道認為,面對巨大的鄰國中國,深深感到自卑的印度在太空領域找到了一個補救的機會:印度接下來將進行載人任務,併發射一顆泛南亞衛星。
  與核武俱樂部一樣,太空俱樂部也等同於大國地位:加入該俱樂部將一舉洗掉“發展中國家”的標簽,並且能夠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帶來額外的益處。航天領域還寄托著國家的抱負。誰能把目標定的比星星還高?美國海軍研究生院教授詹姆斯·克萊·莫爾茨說:“印度和中國都擁有龐大的人口,幾十年來他們一直在儘力擺脫貧窮和發展不足。太空則是現代化和先進的象徵。”
  如果說,這是亞洲的世紀,那麼這或許也是亞洲的太空時代。
  由於資金短缺和精力不足,美國在太空領域的主導地位不再是理所當然的。自1972年以來,再也沒有人類登上月球;如果還有下次,那麼似乎越來越有可能是印度或中國宇航員。美國大西洋理事會南亞中心的太空問題分析師巴拉特·高伯拉斯瓦米說,亞洲對太空的迷戀是該地區經濟飛速增長、實力增強和重視科學的合理結果。他說:“該地區一直在告訴其民眾:‘你也可以做成這件事’。”這鼓勵了“人們去研究看似或許不可能的科學項目”。美國傳統基金會高級研究員成斌說,航天項目能夠給軍方帶來巨大的額外利益,尤其是在信息系統和監控領域。
  美更擔憂的是中國太空武器
  奮起直追的不僅僅只有印度。最近發射過衛星或火箭,從而加入這個集團的其他新來者包括日本、越南、泰國等等。俄羅斯正在談論進行另一次探月任務。韓國和朝鮮在2013年都發射了衛星,前者還為探月計劃設定了2020年的最後期限。伊朗把一隻猴子送入軌道,並準備在2020年之前執行載人任務。
  與20國共同參與的歐洲航天局不同,亞洲的太空探索主要是自主進行,由政府負責。在現階段,太空探索與國家的地位和身份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對印度和中國而言,自力更生既是迫不得已,也是自我選擇:印度自核試驗以來一直遭到技術隔離,中國則被美國立法機構禁止與美國航天局合作。不論出於什麼原因,兩國獨立探索太空的能力只是增加了他們誇耀的資本。
  報道稱,成斌認為,如今讓人真正擔憂的問題是,有些技術能夠破壞別國的太空資產。這種技術到目前為止只有中國對外展示過,以前只出現在上世紀70年代的007電影中:將其他衛星擠出軌道、擊落或用激光破壞其感應器。然而,其他國家不會甘於落後。莫爾茨說,中國決定對進攻性太空技術進行投資,這意味著印度現在也將越來越重視軍事航天領域。
  報道認為,毫不出人意料的是,印度和中國刻意淡化了太空探索的軍事層面。印度總理莫迪表示,亞洲的太空時代與之前的時代全然不同。他在“曼加里安”號抵達火星之後說:“與西方哲學的線性本質不同,在我們東方對宇宙的理解中,沒有絕對的‘開始’或‘結束’。”——只有“在持續存在、永不結束的輪迴中,固守著不帶感情色彩和超然的毅力。”
  然而,站在歐洲或美國的角度看待這場外太空競爭,實在是難以不帶感情色彩地去看待其潛在意義。(編譯/沈丹琳)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2014年9月15日在位於班加羅爾的印度外太空研究組織指揮中心拍攝的火星探測器模型。 (資料圖片)
  (2014-10-31 08:27:0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rxketiiy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