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老生常談》封面《美國十講》封面
  中新網北京11月30日電(上官雲) “現在是高度工業化時代,以契約關係為主,我們要向前看,實行公民教育,每個人去踐行‘好公民’的標準,方可成就良好的‘公民社會’。”在30日下午舉行的讀者分享會上,資中筠暢談她對未來社會的期待。
  資中筠是國際政治及美國研究專家、翻譯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美國研究所原所長,博士生導師。早年多從事外交、學術工作,近年來著述頗豐,針砭時弊、憂國憂民,以獨立學人的身份受到學界及讀者的尊重。此次推出的《美國十講》與《老生常談》均為其講話稿實錄,記錄了其研究國際關係的部分成果。
  談寫作體會:依據事實 不做謊言“傳播者”
  在活動現場,資中筠首先談起《美國十講》與《老生常談》兩本書的由來。她笑稱,《美國十講》起先只准備了提綱,是應國家圖書館之邀錄製的視頻講課節目,開始僅有八講。當她回看節目錄音時,發現裡面出現諸多錯誤,於是考慮出書面版本加以糾正,同時補充進其他一些講稿,便有了《美國十講》。《老生常談》則是資中筠最近一些演講集的記錄。
  資中筠表示,《美國十講》並非通史,僅記錄了自己研究過程中認為應該引起註意的一些方面,重點是美國20世紀之後的發展歷程。
  談及自己如何寫作,資中筠說首先應依據事實,不能跟著謊言跑:“我們經歷過太多謊言,不能再做謊言的傳播者。所以不管外國也好、中國也好,有‘真相’作為依據非常重要。”
  資中筠在做研究時,常會遇到一些人提出對立意見。每當此時,她都會選擇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但不會“點對方的名”。“在辯論時,我只看道理本身,而不會理會觀點的提出者是誰。”資中筠這樣表示。她說,她將一直秉承這樣的態度來繼續思考和寫作。
  “創作還要講邏輯。現在有很多人寫作會突然置換前提,理解起來很不舒服。”資中筠最後說。
  談研究心得:美國是“談出來的國家”
  資中筠今日特別提到她寫作《美國十講》心得,也是在研究國際關係的過程中對國家觀、歷史觀的體會,即 “美國是談出來的國家,不是打出來的國家。”
  “談”出來的國家和“打”出來的國家,治理觀念一般會有所不同。在資中筠看來,“打”出來的國家一般是“人治”,“談”出來的國家一般是法治,在人類發展過程中,越是現代的國家越是談出來的,這是文明進展的過程。
  研究國家關係問題應秉承客觀的學術態度,不受個人好惡以及利益的干擾,資中筠對此體會頗深。在研究過程中,資中筠逐漸形成了一種“以人為本”的歷史觀、國家觀和世界觀。這裡的“人”是指鮮活的個體生命,而非籠統的人民集體概念。以此看歷史就會有另外一種評價角度:重視普通百姓的利益。
  “人類發展至今,科技發達,超越國界的利害關係越來越多,在狹隘短視的所謂國家利益面前,人類的長遠利益往往被犧牲掉。”在資中筠眼中,“軍備競賽”和“破壞環境”這兩件事情堪稱反人類,從長遠來講對人的發展非常不利。
  “公民社會”是資中筠對未來社會的期待。她直言進入高度工業化時代後,契約關係逐步建立,中國國民信用每況愈下,此時再談仁義禮智信已毫無作用,應建立“公民教育”,每個人去踐行“好公民”的標準,成就良好的“公民社會”。
  嘉賓熱議“啟蒙”:民眾具有自我啟蒙能力
  “啟蒙”是國際關係研究中繞不開的一個議題,對當下中國具有重要意義,資中筠與兩位嘉賓就此進行了熱烈討論。原中國青年報評論部副主任、人民日報評論部主任編輯、鳳凰衛視評論員馬立誠這樣定義“啟蒙”一詞,即解除蒙昧,回歸理性。每個人應做公民而非臣民,年輕人應從內心滋生出這樣的追求:權利、義務,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要人云亦云。
  “現在全球化的趨勢越發明顯,從國家層面講,‘啟蒙’的落腳點就是要追求一個擁有現代文明的國家。年輕人應有這樣的價值追求,去建設自己的國家。”馬立誠認為,全球化代表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中國理所當然應融入其中。
  身為一名學者、作家,清華大學政治系教授劉瑜坦言不太喜歡“啟蒙”一詞,認為這很有一些精英對大眾進行說教的意味。在她看來,只要擁有一個尊重私有產權的經濟基礎,再提供一定自由空間,民眾完全有自我啟蒙的能力
  資中筠表示,中國曆史上每個時代的思想基本均為“定於一尊”,因此直至今日,“啟蒙”一仍被不斷提及。經歷了近代的思想迷信和蒙昧階段,在“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之後,大家才再次走上進一步啟蒙的道路。  (原標題:資中筠談未來社會:實行公民教育 建立公民社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rxketiiy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